-
友情链接:
Powered by 云开体育app下载网页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两千年前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写下"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"的警世箴言;两千年后,这句话在短视频时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印证。当算法推荐系统将"网红脸"、"A4腰"、"直角肩"等审美标准批量生产并无限放大时,我们不得不承认:当代社会的容貌焦虑,很大程度上是被数字技术异化的产物。这种由算法主导的审美霸权,不仅扭曲了人们对美的自然感知,更在无形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精神压迫。
算法正在系统性地制造审美暴力。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遵循"马太效应",将少数几种审美标准反复强化,形成排他性的审美垄断。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指出,权力通过定义什么是正常来实施控制;今天,这一权力正被算法所掌握。当用户连续刷到十个"完美身材"的视频后,第十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就会被潜意识判定为"不够美"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审美标准具有自我强化的特性——用户对"完美形象"的每一次停留、点赞,都在喂养算法,使其变本加厉地推送同类内容。韩国学者郑在书的研究显示,Instagram使用时间与身体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,这正是"皆知美之为美"带来的现代恶果。
审美标准化导致存在的贫瘠化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警告技术会导致"存在的遗忘",在审美领域这一预言已成现实。当所有人都追求同一种"网红脸"时,个体独特性就被消解为可复制的数据模板。整容医生发现,越来越多的求美者直接拿着滤镜后的自拍要求"变成这样",却忽视了数字形象与物理身体的根本差异。更吊诡的是,这种标准化审美最终会吞噬自身——当所有人都通过医美达成"完美"后,"完美"就变得平庸。老子所说的"有无相生"在此显现:社交媒体展示的光鲜(有)必然以牺牲真实多样性(无)为代价,最终导致审美体系的整体崩溃。
破解算法暴政需要重建审美主体性。面对算法构建的审美牢笼,老子的"处无为之事"提供了超越之道——不是被动接受算法投喂,而是主动选择"不参与这场游戏"。具体而言,可以采取三种策略:首先是"数字节食",有意识地减少对审美类内容的消费;其次是"逆向驯化算法",刻意点赞多元化形象,打破推荐系统的单一性;最重要的是培养"存在主义审美观",如哲学家萨特所言"存在先于本质",认识到美是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副产品而非目标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中展现的身体观值得借鉴——关注身体能做什么,而非看起来怎样。
在算法日益掌控人类感知的今天,重读老子的智慧显得尤为迫切。美不应是被算法定义的工业标准,而应是生命自然流露的光辉。当我们停止用点赞量衡量审美价值,才能重新发现"天地有大美而不言"的真谛。或许真正的审美革命,不在于创造新的美丽标准,而在于瓦解一切标准,让每个人都能如其所是地绽放——这既是对抗算法异化的终极方案,也是老子思想给予数字时代最珍贵的启示。
Powered by 云开体育app下载网页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